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向全体会员单位、业内同仁,以及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协会工作和船舶行业发展的各有关方面的人士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2017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我国船舶工业稳健发展的关键一年。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船舶行业科学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和发展大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扎实苦干,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船舶工业生产、建设、改革的壮丽诗篇。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船舶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备忘录协议签署,船舶工业战线广大员工备受鼓舞,干劲倍增,在重点领域做出了诸多积极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经济结构加快优化,过剩产能继续化解,关键技术逐步突破,改革创新蓬勃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成为突出亮点,展现了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的巨大活力、潜力和韧性。
多措并举消化过剩产能。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提出产能压控和资产处置的行动计划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积极推进产能由1500万载重吨化解到1000万载重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力争实现产能由1200万载重吨消减到800万载重吨,江苏去产能300万载重吨,浙江去产能250万载重吨,福建去产能60万载重吨。 2017年全年,我国造船产能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剩和无效产能总量进一步下降。
关键技术增强核心竞争。我国高技术船舶和特种船舶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配套设备本土化装船率不断提高,高速柴油机和吊机被列为首批“优质船舶配套产品目录”,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产品好望角型散货船、江南造船有限公司产品双燃料液化乙烯气体运输船、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产品中程运输(MR型)成品油船、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工作)船等4项入选单项冠军产品,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智能制造助力降本增效。金陵船厂等企业实现综合成本2800元/吨,江南造船通过持续投入技术研发新产品产值率达90.9%,大船重工小组立自动焊利用率达到76%,烟台中集来福士整合全球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约2000万美元,金海重工“机器换人”降低综合成本近40%。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制造智能化车间”项目入围“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3倍。
大国重器铸就中国品牌。“蓝鲸1号”承担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世界最大深海智能渔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相继交付。全世界载箱量最大、最先进、最绿色环保的22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拥有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38800吨智能散货船实现了船舶智能集成信息平台等关键核心系统的自主研制和集成应用。新一代造岛神器“天鲲号”、全球首艘tri-lube型C型储罐液态乙烷气体运输船“GasChem Beluga”号、 LNG动力灵便型散货船“Viikki”号、第二艘航空母舰及海军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等大国重器陆续下水。
服务制造助推转型升级。围绕造船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船舶企业积极探索服务型制造,在研发设计服务、建造与售后服务市场、系统集成供货、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方面取得进展。船舶产品出口保持基本稳定,技术管理输出、基础设施建设、收购海外船舶知名品牌等方面稳步推进。国内骨干企业建设海外营销服务、区域物流仓储和基地维修保障为一体的海外维修服务保障体系,在船舶产品、配套设备、造船基础设施、售后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全球产业链布局。
开放交流影响世界格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成立“中国船舶行业国际产能企业合作联盟”,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工业合作谈判,推动中国与印尼和俄罗斯以及中亚地区国家的深度合作,组织参与国际造船专家预测会议、第26届JECKU高峰会议、第六届中日韩三国造船协会交流,成功取得2020年世界游艇大会承办权,与美国使馆、挪威使馆、欧盟驻华机构等开展交流, 担任亚洲造船专家联盟(ASEF)轮值主席国,并主导申请国际海事组织(IMO)非政府组织观察员取得成功,与国际海事社会携手开辟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成绩将载入史册,成功永远在路上。世界经济虽然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仍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等多重风险。我国船舶工业还处于并将相当长时间处于由大变强的历史阶段,需求低位、调转升级、创新驱动、融资难题、风险防控等常态化问题持续存在, “渡难关”和“做强船”两方面是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做出了重大判断,为船舶工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经略海洋,装备当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由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走向深海,船舶工业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以及管控海洋等方面必定大有作为。通过推进海洋监测、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极地技术与装备、海洋空间开发利用装备等的研制应用,将创造出新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邮轮游艇等传统高端消费日益被普通百姓接受,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也为船舶工业拓展业务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伟大的目标激励着千万船舶人不懈奋斗。展望2018年,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船舶工业也将处于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节点。新的一年,我们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深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船舶工业经济新业态,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提高融合与开放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保持船舶工业经济增长活力,切实肩负起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为建成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工业体系,为步入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奋斗。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